南有嘉魚

南有嘉魚的杂物间。
Domenico Scarlatti - Sonata in C minor K 174 - Andrea Bacchetti

嘉鱼的繁花似锦巴洛克有声电台——第四期:从协奏曲到键盘音乐:斯卡拉蒂,拉摩与库普兰(讲稿)  


       各位听众大家好,这里是南有嘉鱼带来的有声电台--繁花似锦巴洛克。距离上一期节目又是快三个星期过去了,嘉鱼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最近我在外地旅行,也算是让自己散散心,给自己放个长假。今天的节目呢,是我在西塘录制的。我第一次到这个小镇,怎么说呢,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周庄,因为我觉得在那里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好了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今天的节目。

       在今天的节目里,嘉鱼将带着大家横跨欧洲大陆,从亚平宁半岛转移到法兰西,去领略巴洛克器乐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即键盘音乐。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去了解的作曲家,都可以说是两个国家在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集大成者。他们分别是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法国作曲家拉摩和库普兰。

       说起键盘乐器,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钢琴。其实,在键盘乐器大家族中,根据乐器的发声原理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以管风琴为代表,采用的是气鸣或簧鸣式发声原理,类似于大多数管乐器,通过控制空气流动造成空气或是簧片的振动从而发声。第二类以钢琴为代表,采用敲击发声原理,通过琴键带动琴槌击打琴弦而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敲击乐器。第三类以羽管键琴为代表,采用的是拨弦发声原理,当按下琴键时,琴键末端连接的羽毛管或拨子会拨动琴弦,从而发出声音,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另一件拨弦乐器,那就是吉他。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钢琴诞生于1709年。在这以前,键盘乐器是属于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天下,即使当时已经有了采用敲击发声的击弦古钢琴,这种乐器也因为较窄的音域和较弱的音量而难以在教堂和宫廷里普及。因此,在今天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整个巴洛克时期作为新兴乐器,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而羽管键琴才是那个时代键盘音乐的真正主角。

       今天嘉鱼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位作曲家,是来自意大利的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斯卡拉蒂1685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的父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斯卡拉蒂16岁时,就成为了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与乐师。两年后,斯卡拉蒂随父亲来到罗马,为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担任乐手。这时的斯卡拉蒂,在羽管键琴与管风琴的演奏上已经超群于欧洲。据传曾经来到意大利进修的一位作曲家曾与斯卡拉蒂在罗马的奥托波尼大教堂进行过一场斗琴的比赛,在那场比赛中,斯卡拉蒂的羽管键琴演奏被认为技高一筹,而在管风琴演奏中却又败下阵来。那位作曲家,就是与巴赫一起将巴洛克音乐推向巅峰的德国人亨德尔。

       1719年,34岁的斯卡拉蒂来到葡萄牙的里斯本,担任葡萄牙公主玛利亚芭芭拉的音乐老师。1729年,斯卡拉蒂又前往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的塞维利亚,并在那里又度过了四年时光。1733年,玛利亚芭芭拉,这位斯卡拉蒂的学生,嫁入西班牙皇室。斯卡拉蒂因此来到马德里,在西班牙宫廷中度过了人生剩余的时光。在这二十五年中,斯卡拉蒂创作了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即五百五十五首键盘奏鸣曲。1757年,斯卡拉蒂在马德里溘然长逝。

与同时期的大部分作曲家一样,斯卡拉蒂的作品体裁丰富。他既创作了像《王子复仇记》这样的巴洛克歌剧,又为教堂创作了康塔塔作品和一些大协奏曲。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是斯卡拉蒂创作的555首键盘奏鸣曲。事实上,在斯卡拉蒂生前,这五百五十五首奏鸣曲原是以练习曲的名义出版。里面的每一首奏鸣曲,都凝聚了斯卡拉蒂作为一位羽管键琴演奏大师毕生对键盘乐器演奏技巧的诠释与创新。在斯卡拉蒂以前,还没有哪一位作曲家,能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系统地总结在一起。同时,斯卡拉蒂也创新性地发明了一些新的演奏技巧,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双手交叉演奏,即左手跨到右手,演奏更高音域的技巧。这些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地拓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空间,为巴洛克之后古典时期键盘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另一方面,这些奏鸣曲除了在演奏技法上的贡献,其音乐性也高于一般的练习曲。斯卡拉蒂在意大利,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经历,让他在奏鸣曲的创作产生了丰富的灵感,糅合了三个国家音乐的特点。意大利音乐的柔美,葡萄牙音乐的欢快,还有西班牙音乐的奔放,在这些奏鸣曲中都得到了体现。在音乐织体上,斯卡拉蒂承袭了巴洛克音乐创作的二部曲式,即在一个音乐主题下对其在属音上进行再现,这种在协和音之间的转调让两段相似的旋律发生对比,使乐曲更加生动。这种二部曲式的创作形式,后来也成为奏鸣曲的固定格式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的这首,是由钢琴演奏的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小奏鸣曲,它的旋律鲜明地遵循了二部曲式,快速的双音音阶行进是典型的斯卡拉蒂风格,而高音部的颤音则如同一位花腔女高音的歌唱那样悠扬而富有技巧。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作品。

       如果说亚平宁半岛上孕育出的音乐作品更加注重整体的旋律性与歌唱性,那么在法兰西,灵动的乐句,小巧的装饰音与细腻的感情则是这片土地上音乐的主题。在法国巴洛克时期,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将法兰西的音乐浪漫而灵动的个性用键盘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中的其中一位,便是拉摩。

       拉摩1683年出生在法国第戎,他的父亲是这一地区教堂的管风琴手。关于拉摩童年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年轻的拉摩曾经被家人寄予希望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在看到拉摩在音乐上的痴迷与狂热之后,老拉摩将这个儿子送到了意大利的米兰进习音乐。此后,拉摩在一些法国教堂里当管风琴手,并于1706年在巴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羽管键琴作品。

       1709年,拉摩回到第戎接替了父亲的工作,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又离开了第戎,前往里昂与克莱芒的教堂供职。1722年,拉摩完成了他第一本音乐理论著作的撰写。这本叫做《和声基本原理》的著作后来成为了现代和声理论的基础。1724年和1730年,拉摩又先后创作了两部羽管键琴合集。此时的拉摩,在巴黎已是小有名气,然而他的生活状况却并不像他的名声那样好。作为一名教堂管风琴手,拉摩在巴黎的工作却不顺利。

       时间到了1733年,五十岁的拉摩突然调转了创作的方向,开始悉心研究歌剧。同一年,拉摩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西波吕托斯与阿利奇埃》问世。这之后,拉摩对歌剧创作的热情达到了巅峰。在他人生的后三十年,拉摩以平均每年一部歌剧的速度,创作了31首歌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双子星卡斯托与波吕柯斯》,还有芭蕾舞歌剧《殷勤的印第安人》等等。在歌剧创作上的成功让拉摩的人生也走到了顶点。1764年,拉摩被法国皇室封为贵族,在同年,80岁的拉摩带着荣耀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之后有机会录一期有关巴洛克歌剧的专题,那么拉摩一定是这其中法国歌剧的重要代表。但是除去歌剧,拉摩作为一名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对于后世键盘作品的创作,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三卷羽管键琴作品集中,拉摩融合了斯卡拉蒂的创作风格,将华丽的技巧融入作品中,并且更进一步在和声与对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而《和声基本原理》一书,更是让拉摩获得了“音乐界的牛顿”这一评价。这本书中,拉摩创造性地运用数学与逻辑学对和谐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突破了传统音乐理论在经验基础上进行音乐分析的模式。例如,拉摩根据泛音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大三和弦的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do”“mi“”sol“和弦,他认为,大三和弦是和声中所有和弦的根源,并在大三和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七和弦与九和弦。大三和弦理论的提出,让人们第一次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而不是感觉去解释,为什么一首歌会好听,悦耳。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拉摩1724年创作的羽管键琴合集中的一首d小调吉格回旋曲。单主题回旋曲这种体裁在拉摩的键盘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这类回旋曲大多注重段落的旋律表现,风格优雅精致。请大家欣赏。

       与拉摩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键盘音乐作曲家,则是佛朗西斯.库普兰。库普兰1668年出生在巴黎。与斯卡拉蒂家族一样,库普兰家族在法国也是历史悠久的音乐世家。库普兰的父亲,夏尔库普兰,在巴黎的圣日尔韦教堂担任管风琴手。幼年的库普兰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管风琴的演奏。12岁时,库普兰的父亲过世,小库普兰追随雅克.托梅林继续学习管风琴演奏。到了库普兰18岁时,他继承了父亲在圣日尔韦教堂管风琴手的职位。1693年,库普兰又接替他的老师托梅林,成为了凡尔赛宫皇家教堂管风琴师,这使得他能够为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演奏管风琴。第二年,库普兰就成为了王室的的羽管键琴老师。1717年,库普兰获得了”国王室内乐团“羽管键琴师的职位,并在这个职位上度过了他的余生。他和他的同事负责在每周日为王室成员举办一场宫廷音乐会。这期间,库普兰创作了三卷羽管键琴集,在这三卷作品中,库普兰并没有沿用传统的法国组曲式的创作格式,而是为每首作品限定一个场景或情感,通过不同的调性,和声与装饰音对其进行描绘。因此,这些作品大多细腻柔美,富有诗意。1733年,库普兰在巴黎去世,安葬在圣欧斯塔什教区的圣约瑟教堂。

       正如他的国家一样,库普兰被形容为一位“高贵的”,“温柔的”,“如诗一般的”音乐家,如同一块经过雕琢的,完美的宝石。在路易十四的皇家宫廷里,他受到国王的喜爱与贵族的尊敬。在刁钻尖刻的音乐评论家笔下,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和声精致,充满法国式的华贵。两个世纪后,法国的两位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将库普兰与拉摩奉为法国近代音乐的先驱。德彪西将库普兰称作法国键盘音乐之父,而拉威尔则模仿库普兰的创作风格,创作了一组钢琴套曲《库普兰之墓》,以致敬这位作曲家。在拉摩与库普兰之后,法国的音乐发展步入了一个断代的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起,才让法国的音乐家重新走上西方古典音乐的舞台。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库普兰的一首非常诙谐灵动的羽管键琴小品,曲名翻译过来叫作《滴答振动》,这首小曲子颇有些无穷动的感觉。在这里我也同时把法国钢琴家Alexandre Tharaud演奏这首小品的钢琴版本放上来,大家可以对比来听听,看看自己更喜欢库普兰那个时期的羽管键琴的演奏方式,还是更为现代的钢琴演奏方式。

       下一期节目,我们将把视线投向德意志,在那里,缔造了整个巴洛克时期巅峰的那位音乐家,已经在等着我们。不过,让我们先把速度放缓,去一起了解德国另外的三位巴洛克作曲家,了解那一首影响了无数人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还有它背后的故事。在最后,我想用一首由吉他改编的斯卡拉蒂的e小调奏鸣曲作为今天电台的结束。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

热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