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嘉魚

南有嘉魚的杂物间。
Vivaldi: _ -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 Spring - 1. Allegro - Anne-Sophie Mutter

嘉鱼的繁花似锦巴洛克有声电台——第三期:器乐音乐的兴起:科雷利,阿尔比诺尼与维瓦尔第 (讲稿)  (注:第二期电台讲稿不慎遗失,后补)  

       各位听众大家好,这里是南有嘉鱼带来的有声电台——繁花似锦巴洛克。今天是我们的第三期节目。首先我想给大家道个歉,从上次的节目以来我已经一个月没有更新电台了,有的朋友也私信我说怎么断更了啊等等,这里我表示由衷的歉意,因为过去的这个月一直在处理一些事情,把几期节目的稿子写好了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录,其实想请大家放心,这个系列的坑我肯定会认真填完。然后我想衷心感谢在前面两期节目中对我提出过建议的朋友与听众们,在之后的节目中我也会采纳这些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力求把这个系列做得更好。

       这一期节目我们将继续停留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亚平宁半岛,去一起见证巴洛克时期的一项影响深远的音乐革命,那就是器乐作品的兴起。而这一期节目所要给大家介绍的作曲家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为整个巴洛克时期,乃至后世的管弦音乐,奠定了根基。这些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有科雷利,阿尔比诺尼,和许多古典音乐迷耳熟能详的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在巴洛克时期以前,声乐在音乐创作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很少有专门创作纯器乐音乐作品的作曲家。人们普遍认为,乐器作为工具,其本质就是为歌唱服务。到了17世纪初,随着歌剧的兴起,纯器乐作品开始出现在歌剧中。例如我们在上一期节目中为大家介绍的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他的歌剧奥菲欧的开头,就是一段管弦乐队合奏的托卡塔。然而,即便如此,纯器乐作品在歌剧中仍然只占很小的比重,也并没有从歌剧中独立出来。

       第一个推动纯器乐作品从声乐中独立出来的作曲家便是意大利人阿尔坎杰罗.科雷利。这位1653年出生于米兰的作曲家,13岁时前往博洛尼亚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675年,不满23岁的科雷利来到罗马担任小提琴手。之后凭借着出众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以及华丽优雅的作曲风格在罗马声名鹊起,成为了当时罗马最富裕的奥托波尼红衣主教的乐长和首席小提琴手,一直到1713年科雷利去世。过于平顺的人生和丰富的物质享受或许让科雷利的创作有些不那么丰富。终其一生,科雷利只创作了12首协奏曲,12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48首三重奏。

       音乐史学家与评论家们普遍认为,科雷利对于器乐发展的最重要贡献,除了他在现代小提琴演奏上的始祖地位,便是创立了大协奏曲这种在巴洛克时期盛极一时的音乐体裁。与古典时期之后由大型管弦乐团作为协奏部而创作的协奏曲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这种大协奏曲仍然属于室内乐的范畴,让少量独奏乐器作为独奏部,一组弦乐队作为协奏部。科雷利所创作的12首大协奏曲,便是在弦乐三重奏的基础上,加入一组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的协奏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科雷利第三大协奏曲第二乐章,作品第6号。

       相信许多古典乐迷都听过这首著名的g小调柔板。这首充满了哀伤悲切的优美乐曲注定与另一位在巴洛克音乐发展进程中不能忽略的意大利作曲家联系在一起。那位作曲家便是乔万尼尼.阿尔比诺尼。虽然这一首柔板后来被广泛认为只是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贾佐托根据阿尔比诺尼残缺不全的乐谱手稿所改编的版本,但是阿尔比诺尼,这位1671年出生在水城威尼斯的作曲家,留给后世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像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一样,晶莹剔透,纯净无暇。阿尔比诺尼也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作曲家,在当时,几乎所有从事音乐的演奏家与作曲家都受雇于贵族或教堂,为他们创作歌剧,舞曲或是圣咏。然而阿尔比诺尼一生没有受雇于任何贵族,也没有在任何一个教堂任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自由音乐人。其实阿尔比诺尼生前并非因他的器乐作品而出名,反倒是他近50部的歌剧作品让他在整个意大利炙手可热。然而当他过世后,他的歌剧作品就像流星一般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他留下的大协奏曲则经久不衰,他更不会想到,这些大协奏曲中的和声表现形式,深刻地影响了远在德国的另一位音乐家的大协奏曲创作风格,这位音乐家,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令人扼腕的是,阿尔比诺尼的许多作品手稿,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那一首柔板的原曲乐谱,也在盟军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几乎成为灰烬。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终究无法阻止人类对于艺术,对人性光辉一面的追求。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阿尔比诺尼的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作品第9号。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欣赏这首协奏曲,感受双簧管所奏出的音符间的流动,就如同威尼斯的水那样,细腻,柔美。

       如果说科雷利与阿尔比诺尼创立了大协奏曲的雏形,那么维瓦尔第则将这种音乐体裁推向了一个巅峰。与阿尔比诺尼一样,维瓦尔第1675年出生在水城威尼斯。他的父亲是圣马可教堂的一位小提琴手。因此,年轻的维瓦尔第既接受了音乐上的教育,也研习了基督教教义,在他25岁时,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威尼斯的仁爱教堂,成为了一名神父。由于他的红头发,人们又将他称作红发神父。在他从事神父工作的同时,他也同时担任着仁爱教堂和仁爱音乐院的音乐长。仁爱音乐院其实是教堂下的一所福利院,收养孤儿和私生子。维瓦尔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他为音乐院的孤儿合唱团与管弦乐团创作了大量协奏曲,康塔塔和圣咏,使得仁爱音乐院在欧洲逐渐享有盛名。

      有着音乐家与神父双重头衔的维瓦尔第,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作曲上。一次在维瓦尔第讲弥撒时,他的脑海里突然闪现了一个音乐主题,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让维瓦尔第立刻从讲坛上走了下来,冲进他的办公室记录下了这一段主题,然后又回到讲坛接着讲完了弥撒。这次失职让维瓦尔第接受了宗教法庭的质询,最后,他被要求以后不准再讲弥撒。不久之后,维瓦尔第便辞去了神父的职位,安心于音乐创作。

       1717年,维瓦尔第受曼图亚总督菲利普的邀请,来到曼图亚担任首席音乐总监。1721年又辗转来到米兰和罗马,为教皇演奏乐曲。维瓦尔第最富盛名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便是完成于在曼图亚和罗马供职期间。这首协奏曲的大部分灵感,来自于曼图亚的田园风光。其中的每一首协奏曲,维瓦尔第都赋予了不同季节的场景以及他自己创作的诗。第一首《春》描绘的是春天的春雷滚滚,和与之映衬的小鸟的歌唱。第二首《夏》描绘的则是一场暴风雨,和一个打瞌睡的牧人。第三首《秋》描绘的是人们去打猎,农夫欢庆着丰收的场景。最后一首《冬》所描绘的,则是人们在冰雪间行走的情形。四首协奏曲,用小提琴富有张力的音色,借以管弦乐队丰富的和声映衬,将曼图亚的乡村景色美轮美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音乐创作中,维瓦尔第通过旋律与和声赋予特定的场景与画面,这使得音乐的表现方式不再局限于声乐中的歌词,进一步推动了器乐音乐的发展与流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四首协奏曲的影响力能够超越同时期的其他器乐作品,成为巴洛克时期不朽的经典。

       1725年,维瓦尔第结束了游历生活,回到了威尼斯。作为威尼斯乐派中后期的核心人物,他的声名已是如日中天。欧洲的皇室与贵族们争相邀请他为庆典,婚礼或是节庆活动创作歌剧和乐曲。然而,这个时期的维瓦尔第,也开始受到以斯卡拉蒂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的挑战。维瓦尔第的音乐创作,和他的人生,也在这个节点上,盛极而衰。1739年,维瓦尔第终于离开了工作了将近四十年的仁爱音乐院,彻底告别了威尼斯前往维也纳,希望能够在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的宫廷中担任作曲家。不幸的是,1740年,这位老国王就去世了,而维瓦尔第也彻底失去了收入的来源。1741年,这位天才的作曲家,也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维瓦尔第一生中创作了近500首协奏曲,超过一半都是为小提琴创作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不仅为之后的协奏曲创作提供了范本与借鉴,更让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在巴洛克中后期平分秋色。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聆听索菲.穆特给我们带来的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第三首《秋》的第一乐章。下期节目,我们将走进器乐音乐的另一个分支--键盘音乐,去一起了解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与法国的键盘大师--斯卡拉蒂,拉摩与库普兰。再见。


评论

热度(7)